拉萨8个好去处 享受日光城里慢生活
》》》上海会务公司《《《
提起西藏,总会想到那里有神秘的喇嘛庙,美丽的喜马拉雅山,标志性的布达拉宫,那里的生活质朴平静,令人心生向往。今天的拉萨依然神秘,但是它也很时髦,喧闹的青稞小酒馆、悠闲的奶茶店、丰富的夜生活其实就藏在这城市中间,想要体验拉萨慢生活,那么下面这8个拉萨新去处一定要看看。
青稞酒与两位长者
清晨,八廓街笼罩在弥漫的桑烟之中,骑上山顶的太阳将亿万阳光洒向这座古老的城市。扎西次仁家的青稞酒在发酵两天后正是味道好的时候,早上从八廓街各个大院里前来买酒的居民络绎不绝,老人牵着自己的小狗正准备出门,他向前来买酒的人点头微笑,离开自己这所位于大昭寺广场边的小阁楼。
与扎西次仁相识是从那本《西藏是我家》 的书开始,这个出身于农民家庭,少年时在噶厦宫廷乐舞团中担任“噶足巴”(宫廷歌舞演员),后来通过不停地与自己的命运相抗争,并在青年时留学于印度、美国的学者,在回到西藏后致力于帮助西藏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读书,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写满曲折而美丽故事的佳作。现今的他隐居于闹市,有着一家地理位置绝佳的小青稞酒馆,每天酒馆的阳台上总会聚满前来饮酒休息的人们,每天很多游客都会从他的小酒馆下走过前往大昭寺游览,却鲜有人知道这个传奇人物就在身边。
大昭寺门前酥油灯房燃烧的酥油灯
5年前,我在小青稞酒馆偶然遇到扎西次仁的时候很是激动,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与老人聊上一会儿,却被身边的朋友制止,朋友说,老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不要去打扰他,在这里喝上一口桑吉拉夫人的青稞酒,就是对他最大的尊敬与帮助。就这样,大昭寺广场边的小青稞酒馆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开于八廓街转角处的“玛吉阿米酒吧”被游人奉为到拉萨必去的地方,我却更愿意在这里俯瞰整个大昭寺广场,廉价味美的青稞酒和老人绅士而慈祥的微笑更成了吸引我来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
“拉萨的酒吧里啊,什么酒都有,就是没有我的青稞酒……”这是一首近两年流行很广的歌曲。在拉萨的郎玛厅和酒吧里确实很少能寻到青稞酒的影子,正宗青稞酒的身影似乎只有在白天八廓街的巷子里才能寻到。
大昭寺东侧木如宁巴的小院中,洛桑老人家的青稞酒与扎西次仁家的一样美味,只可惜他家的酒产量很低,通常不到下午就会售罄,要喝到的话只有再等上两三天,来买酒的客人是本地居民。洛桑与扎西次仁很像,都是少言寡语并且颇具绅士气质的老人,他平时穿着整洁,在细节上的打理都是一丝不苟。当院子里那些晒着太阳饮着青稞酒的人们在欢笑歌唱的时候,洛桑总是一个人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小屋中。
老城居民在一天空闲的时间里会相聚在八廓街的空地上聊天、休息
我称洛桑老人为“拉萨最后的踢踏舞者”,之所以这么称呼他,原因他是西藏大学学者雪康·索朗达杰较早的学生之一,是“堆谐”舞者中踢踏舞的继承者,在拉萨会跳堆谐踢踏舞的不在少数,但继承了将近120种踢踏舞步的却只有他一人。平日里,洛桑在文化局二楼的一间小郎玛厅里表演他的踢踏舞蹈,雪顿节快到了,拉萨城周边的林卡会邀请洛桑与“雪巴拉姆”的演员一起前去表演。
“拉索……”洛桑随着富有节拍的音乐在场地中间跳起了踢踏舞,他的皮鞋在木地板上打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节奏,引得全场的观众都为他喝彩,那些酒兴正浓的客人也放下酒杯认真观看他的舞蹈,渐渐地聚向洛桑跟随他一起跳起了踢踏舞,陶醉在这片人神共娱的土地上。
抢目的各种色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混搭在一起
甜茶——角落里的故事
扎西次仁与洛桑两家青稞酒出炉的时候,甜茶馆也在这个时间开张营业,从清晨人们就聚向那些散布于八廓街的各个茶馆喝茶、聊天、玩牌、玩骰子。甜茶馆散布在八廓街的大街小巷之中,小的茶馆只有两三张桌子,大型的茶馆可以容纳几百人一起喝茶。这种甜茶馆中的聚会恰恰是拉萨市井生活的一种体现,茶馆在人们心目中并不只是简单喝茶的场所,一定意义上,这里也是这所城市的信息集散地。信息被人们从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带进茶馆,小到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大到国际争端、时事动态,还有生意买卖、婚丧嫁娶,甚至于八卦新闻几乎无所不包。我脑海里很多关于这所城市过去与现在的故事都是从甜茶馆开始的。
我一直流连在八廓街的各个甜茶馆当中,几乎熟悉了每家茶馆甜茶的口味。说到甜茶的口味,对于大多数初来拉萨的人可能差别不大,但恰恰是口味让喝甜茶的人有了自己习惯的去所。比如转经道北面一间名叫“扎西夏”的小茶馆,虽然空间狭小但甜茶的味道很好,是这条街上生意人喜欢去的场所。大清真寺对面有两家茶馆,这里煮出的甜茶奶香十足,又因其所处位置接近于西藏大学和主要街口,很多藏族学者和老师常常在此相聚喝茶论道。
从大清真寺通往仓姑尼庵的巷子上有一家没有标牌的甜茶馆,门脸很小,走过去总容易忽略它的存在。茶馆里平时常见几个妙龄的姑娘在忙碌,她们烧出的甜茶甜度不高,而且香醇无比。这是一间很安静的茶馆,可以静静地坐着,因为独特的气氛,这里成了我经常光顾的茶馆之一。茶馆里的姑娘们很少进到茶座间打扰喝茶的客人,她们喜欢站在店门口,脸上洋溢着和甜茶一样甜美而腼腆的笑容,需要甜茶或是结账时只要招呼一声,就会有人出现在你身边。
藏族人喝茶吃饭的小方桌
距离无名甜茶馆很近的仓姑尼庵里也开设了一家甜茶馆,这家茶馆是在前年才开张营业的,里面无论煮茶、烧火、收钱,全是寺庙里的尼姑操持。小院无论冬夏都温暖无比,日光可以照到的地方摆满盛开的鲜花。这里与较大型的甜茶馆一样,杯子需要自己去厨房领取,买两磅以上的茶水要购票领取,每个环节都很有趣。
2006年,位于藏医院路西南侧的“光明商店甜茶馆”(简称“光明甜茶馆”)搬迁到了相距只有不到200米丹吉林寺旁的大院中。因为搬迁的缘故使得这家曾在媒体无数次曝光的甜茶馆一时间很难被游客找到,从而变得似乎纯粹了许多,光顾的大都是本地人。光明茶馆应该算是最市井的老茶馆之一,每日热热闹闹的仿佛一个大茶话会。过去曾在这里当过保安的边巴见到我就会露出他那两排整齐的牙齿呵呵地笑,我知道他自小不会讲话,但可以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就每次和他聊上几句,他虽不能答,但总是呵呵笑着回应,在找不到座位的时候他会奔过来拉我过去和他一起坐下来喝茶。
老城居民饲养的放生羊,它和主人一起每天在八廓街转街,享受拉萨的阳光
在八廓街藏族人开设的老商铺里买东西主人都会请人送来甜茶加以款待,客人品着甜茶与老板砍价攀谈,轻松的环境下买家与卖家通过香醇的甜茶互相沟通。洁真阿戛(对已婚女性的称呼)的尼泊尔服装店在八廓街存在了10个年头,我与她相识在5年前,那时候正是店铺生意最好的时候。虽然她的店以批发为主,但洁真从没怠慢过任何一个进到店里的客人,无论你买不买东西,她总会笑脸相迎,如果空闲她就会招呼小姑娘去打上一壶甜茶,用甜茶招待客人。一来二去,我们也因为一杯小小的甜茶熟悉起来,每次来到八廓街都会去她的小店中坐上一会儿,聊一聊她的生意和八廓街有趣的故事。
青稞酒、甜茶是拉萨日光下平民生活的主角,当拉萨短暂的黄昏来临时,它们也随着阳光一起收场,扎西次仁坐在自己的小屋中继续着他的写作,桑吉拉夫人开始为新酒的出炉做着准备。洛桑家里的酒已经售罄,黄昏时他离开木如宁巴的小院,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深夜的演出。
由棉地粉、鸡蛋、橄榄油等配制的染发剂
棉地——百度不到的护理术
张筱雨从黑龙江来到“喜马拉雅”演出有小半年的时间,起初的不适应早已经过去,如果没有排练,晚上演出结束后到次日下午的时间她可以自由支配。“棉地”对她来说是个新鲜事物,这种从印度流传至拉萨的头发保养、染色术很少为游人所知,可是张筱雨知道并且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种新鲜廉价的头发护理术。
与尼泊尔美发师的相识是在拉萨街头,当时我和朋友正在傍晚的八廓街闲逛,一个尼泊尔男孩儿指着朋友的头发说,你可以试一试“棉地”。第二天我们俩就坐在了这家位于林廓东路上的“棉地房”内享受了一把印度、尼泊尔式的头发护理。后来逐渐地与这里的每一个人熟悉起来,“卡里库”是其中一个尼泊尔男孩的名字,他会说变了味儿的英语、藏语和简单的普通话。卡里库告诉我,这里的尼泊尔姑娘可不会为男人来做头发,只能我为你服务。
发廊不接待男性宾客?其实是卡里库在开玩笑,棉地房的客人以女性为主。在拉萨,棉地染发成为时髦、休闲的活动,已经盛行将近一个世纪。头发上糊满厚厚的药泥后客人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来让它们发挥作用,这段时间恰好可以休息,看看杂志,听听印度、尼泊尔音乐放松一下。
“棉地”与普通的头发护理很不一样,棉地房内不理发,只做头发护理和染法,根据客人要求尼泊尔美发师有时也会为客人用细绳修脸。每次70元的“棉地”染发,一两次效果并不明显,要做5次以上才会效果比较好,这个费用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算便宜,大多数男人则认为没有必要去不能理发的地方消费,这样棉地房渐渐成为了女性客户为主的休闲消费场所,当然也不一定全是女顾客,偶尔还有我这样百折不挠的男人会光顾。
注:“棉地”最初起源于印度,由一种被称作“海娜”(印度语)的植物根系研磨成粉末状而成。在印度和尼泊尔,这种植物粉末常常被人稀释后用作绘画文身(通常是在手部和脸部绘画)、染发的颜料,颜色以黑色、褐色、桔黄色和红色居多。“棉地”染发和护理头发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安全环保的,不含对人身体有害的物质。
尼玛扎西是“卓番林”现任经理,这份工作是他在美国留学时从大学的网站上找到的。这样一个地方在八廓街静静地存在了8个春秋。尼玛扎西说,之所以国人知道的很少,原因是这个由最初扶贫基金帮助建立的手工艺品项目的宣传都是由国外的人在做,关于它的一切多数被写在了国外的旅行书和旅游宣传手册里,而本土却几乎见不到关于这里的任何信息。
卓番林现任经理尼玛扎西和他开发的各种玩偶
尼玛扎西说他最喜欢“卓番林”里的各种小玩偶,其中的“牦牛”玩偶总是让他爱不释手,再过几个月位于八廓街上的店铺就要开业了,这些玩偶和其他手工艺品一起会成为商业街店铺橱窗里的亮点,更多人会关注它们的存在。
注:“卓番林手工业发展中心” 成立于2003年,前身“卓番林西藏扶贫基金会”, 2007年后更名为手工业发展中心。截至到2009年“卓番林”的手工艺产品已经发展出30大类近400个品种,其中包括编织、金属器、木器、漆器等。“卓番林”的所有商品都是纯手工制作而成,产品的设计由公司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完成。
藏式家具上的绘画受到大批国内外买家的喜爱
玛尼石的雕刻和样式从原来比较保守变化出更多花样
卓番林——藏在八廓街里的百宝店
从棉地房出来,过马路进入八廓街,拐进巷子里走不了多远就是“卓番林手工业发展中心”的展示店铺。展示厅的屋子不算大,关于西藏手工艺的元素却是应有尽有,大到手工编织的地毯、挂毯,小到手工雕刻的玛尼石、烛台、木器,还有藏香、藏装、背包、面具、玩具、藏饰……商品的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在八廓街上那些数不清的小店铺里,从万千商品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东西是件让人痛并快乐着的事情,最早发现“卓番林”是在《Lonely planet》旅游书里,之后发现国外游客大多把此处作为拉萨的必去之地,他们拿着书和外文简介在八廓街的巷子里边走边找,最终寻到这里,等待他们的是各种各样的惊喜。而国人似乎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只是在八廓街多如牛毛的商品堆里奋力疾选。
在拉萨有着和内地一样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歌厅、夜店上最受年轻人青睐的时尚场所
新——两台声色大戏
拉萨不再像是过去,过去是多远?3年。3年前八廓街的小酒吧是背包客的栖息地,背包客们通常很少嗜酒,他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着下一步,谈论着精神的归宿,不管怎么说,酒精是这座城市夜晚的主角,买醉的人散落在每个角落。旅行团的游客们要么去“荣中尔甲”、“唐古拉风”这样的演艺厅感受一把藏式演艺厅文化,或者每人掏上100元钱去看一下传统的藏戏表演,要么就是回到房间里去适应高原。3年后拉萨的夜间生活已经不再单一,背包客却依旧聚集在八廓街的酒吧里,那些买醉的人依旧散落在各个角落,旅行团的游客们却多出了很多选择,可以坐进充满氧气的剧场看上一场目不暇接的杂技、舞蹈加情景剧演出,可以一口气饱览几乎所有的藏族民俗表演。
丽江有“印象丽江”,桂林有“印象刘三姐”,河南有“功夫传奇”,拉萨有什么?拉萨有“喜马拉雅”和“幸福在路上”。3年前西藏“圣地”、“珠穆朗玛”两个公司同时发现了商机——拉萨没有大型表演的夜间剧场,3年后,这座城市一下子冒出了两部大型舞台剧演出,“喜马拉雅”煞费心机地在演出的环境上下足了工夫,除去租用豪华场地,还专门引进了供氧系统,据说整个剧场里的氧含量是和北京一样。“幸福在路上”将各个藏区典型的民俗引入到自己的节目中,力图用最原汁原味的演出内容吸引客人。旅游公司的人却比较头痛,两场演出每日的时间段几乎一样,价格也差不多,在安排观看的时候不免多少有些为难。我也无法评价两台剧作哪个更好,因为在声光电色中演绎出的剧目,你只能感叹曾经那些普通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会如此美丽。
随着两个大型演出的结束,拉萨夜晚的黄金时间也到了,“荣中尔甲”、“唐古拉风”和“美高会所”的客人开始陆陆续续多起来,这三处是完全本地化的娱乐场所,前两者为综合演艺、娱乐、酒吧于一体的大型郎玛厅,后者是比较单纯的以个人演出为主的酒吧。
“幸福在路上”的演出剧目之一
边巴卓玛与德吉曲珍两人纷纷入围了刚刚海选结束的亚洲小姐拉萨赛区的选拔赛,这几天对她俩来说算是休息的日子。她们在看完“美高”会所的演出后还要去旁边的“皇后”、“VICS”、“唐会”等几家夜店和朋友们一起跳舞至深夜,这样的生活几乎和生活在内地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们没有区别。按照德吉曲珍的形容,八廓街老城区的酒吧就像是北京的南锣鼓巷,而德吉南路上的夜店、酒吧、KTV与上海的新天地和北京工体西路完全有一拼。
注:
1.“喜马拉雅”情景舞台剧最早公演于2007年底,2009年恢复演出,被称为西藏最大型的歌舞音画史诗。剧作是由雪山诞生、圣洁净土、古格遗梦、吉祥彩虹、相聚西藏四个场次组成,内容题材包括转经、古格王朝、打阿嘎、打酥油茶、沐浴节。演出中穿插歌曲、舞蹈、杂技、服饰展出等,是西藏第一台大型歌舞剧。
2. 《幸福在路上》在拉萨打造了西藏民俗荟萃为主体的大型歌舞演出,演出汇合了西藏很多优秀的原生态演员,其中包括在2007年央视春晚和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开幕式人民大会堂舞台亮相赢得广泛赞誉的西藏拉孜县农民艺术团六弦琴弹唱“飞弦踏春”的原班阵容,以及藏区山歌王、情歌王、踢踏舞王、六弦琴王、热巴舞王、鼓王等。
演出面具
旧——一台老曲
边巴斯伦像往常一样站在角落里看着戏团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没有镁光灯的照射,只是几盏射灯将舞台照亮,伴奏是台边“雪巴拉姆”的几个演员,没有录播的音乐,没有对口型的唱词。台下十几个国外游客正在一边吃着藏餐一边看着表演,牦牛舞、郎玛、金刚舞、六弦琴……虽然整场演出不过一个来小时,但每个节目都很紧凑且异彩纷呈。演出最后是压轴节目“藏族服饰博览”,所有演员在后台忙碌一番将藏民族的各种服饰穿上,然后到观众前走上一圈结束了当天的演出。
这样的情景就在两台大型演出竞争得如火如荼之际,“雪巴拉姆”藏戏团的节目依旧是不定期地在进行着演出,3年前他们就是这样,3年后依然如此。位于喜马拉雅饭店一层的演出厅也是西藏现今仅存藏戏团的博物馆,除去不定时日的演出,这里多半是锁着门无法参观。雪顿节和望果节到来的时候,剧团要忙上一阵子,到时候会在罗布林卡和拉萨城周边的几个县进行巡演,老团长边巴斯伦和戏团的演员们一起四处奔波,很多村子里的人都迫不及待地等着“雪巴拉姆”下乡演出这一天,就像是过去内地农村里的人等戏班子一样痴迷。
咖啡时间
在拉萨,阳光并不算奢侈品,它给予每个人的剂量都是公平的,居民、朝圣者、僧人、工作者和游客,他们得到的阳光都是一样的,关键看你怎么分配属于你的阳光。
拉萨也有咖啡时间,当然那是在你已经享受了足够多的日光之后。香巴拉饭店里的高峰咖啡店(“The Tibet Summit Fine Art Cafe”),正午时分这里的客人在咖啡店阴凉的窗户后面躲避炙热地阳光的灼烤。店面牌上标示着各种各样的咖啡,还有每日精选,卡布奇诺和拿铁卖相诱人,口味也相当正宗,能在午后的休息时间里坐下来喝上一杯咖啡是件挺不错的事情。街对面的雪域餐厅,老板是尼泊尔人,我总能看到他站在柜台的角落里,面带微笑地看着西方客人将这家坐落在藏医院路口处的老西餐厅挤得座无虚席。对于来到这里的国外游客而言,酸奶蛋糕是独一无二的,巧克力蛋糕在拉萨也数一数二,晚上8点30分以后所有蛋糕对折,不过这要看老板的心情来决定,如果那个时候店内客人上座率太高,折扣糕点的告士牌便会成为一纸空文,尼泊尔老板会不停的将对折的时间延后,再延后。
阳光客栈
八廓街里多出了几间家庭旅社,其中一家还是由达扎宅院改建而成,里面最贵的阳光房叫价1200元,如果你和看店的服务员聊上一会儿他兴许会给出一个比较优惠的价格。这一年里,又有很多家庭旅社关了门,其中一家是在北京丛康的旧址上改造而成,房价不算贵,可恰恰就是因为房间里少了些许阳光而客户稀少,即使它在八廓街上最好的位置也无济于事。老廓尔喀酒店还是有许多客人光顾,这是一家由早期尼泊尔领事馆改建而成的酒店。从开业至今廓尔喀酒店都生意红火,那也许是因为拉萨在早些时候缺少这种带着草坪庭院和露天咖啡厅的酒店。但今天不一样了,在八廓街的四周,这样的酒店越来越多。
几年前,罗慧从北京来到拉萨,充裕的阳光将她留在这里,走遍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她发现当时只有廓尔喀酒店和吉曲饭店两家宾馆里有带着草坪的阳光庭院,那一阵子,这两地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坐在草坪上享受拉萨的阳光时间。没过多久她便在八廓街边上经营起一家有着自己特色的“西藏庄园”酒店,按照她的判断,近些年,来到这里投资的商人使得拉萨并不缺少奢华或是拥有藏族风情的酒店,也不缺少青年旅社和家庭旅馆,最缺少的恰恰是一座有着自己私人阳光空间的院落型酒店,这里符合某一类旅行者在自己旅行中对居住氛围的要求,也是对拉萨短暂生活的一种诠释。
大核桃树将来到这所庭院里的部分阳光遮挡住,法国老人已经在“庄园”里住了3个月,前些天他随夫人去看了不远处的福朋喜来登酒店,开业时从泰国运来的各色花朵在花墙上绽放,一年后花墙上的花朵已经宛如艺术品一样枯萎在那里,给这座精心打造的庭院添加了别样的安宁,使得住在这里的客人体验到拉萨生活的另一种氛围。
拉萨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它为不同人准备不同的停留方式,而每个人的停留方式其实又取决于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理解。有些人着迷于青年旅社内热闹的氛围;有些人喜欢安静地在院子里晒着太阳看书或是发呆;有些人喜欢流连在杯盏之间;还有些人没来得及喜欢上这里就已经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