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宝岛一村 王伟忠的眷村情结
》》》上海活动公司《《《
大概因为跨年这阵子《陪我看电视》和《宝岛一村》的反复宣传,赖声川对大陆的记者都已经面熟心熟。在接受《TimeOut》采访时笑着对记者说,“我记得你。”
赖声川称《宝岛一村》所呈现的那个时代的故事,是“二十世纪十大故事”之一,“1949年,上百万人漂洋过海到台湾,绝对是历史上数得上的一次人口迁移。”当然,更别说在离开故土后,这部分人以为自己迟早还会回家,却在眷村一住四十年才有探亲的机会。
大陆同胞对“眷村人”的最初印象,恐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们拎着三大件五小件,轰轰烈烈衣锦还乡的样子:“人们以为他们在台湾过的都是好日子,有钱了才回来,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很多人借了一套西装,用存了一辈子的钱去买礼物探亲,回到台湾还是要孤苦伶仃地一个人过活。”
北京演出前,《宝岛一村》曾在台湾、新加坡、上海等地巡演,在演出现场,时不时会有观众站起来说,“你演得对!”而中场休息时,每每都会听到老一代在厕所里聊,“还不够,我们那村子里还有什么什么事儿,比这个更离谱。”
在观演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几乎都是从戏一开始掉泪掉到最后,间杂笑声不断。“很奇怪的是大家都不避讳,很多人在剧场大哭。”赖声川提起在台北演出时,一位演员朋友的奶奶看完戏抱着赖声川大哭,“老太太个子不高,我拍着她的肩膀说‘好了好了’,她才收拾一下情绪告诉我说,‘你演出了我的生命!’”
赖声川称自己也不敢轻易去看这部作品,平日里断是不会沉浸在自己作品中的人,如今却会不小心就掉进这部作品中,看多少遍都会落泪。
累死人的包子
“说书人”王伟忠出身嘉义“建国二村”,他的“眷村情结”,是这部作品诞生的直接原因。他缠着赖声川讲了两年眷村故事、最终打动其导演这部作品的故事已尽人皆知。戏里三户人家演绎的60年眷村人历史,大部分是王伟忠个人的真实经历。
在他制作的纪录片《伟忠妈妈的眷村》里,有一个做天津包子的“女大大”,被赖声川运用到了戏中。搞笑的是,赖声川因此决定在演出后送每位观众一个包子:“我的制作团队都说我是精神病,哈哈,天津包子后来变得很有名!”当然,包子都是冷冻真空包装好的,免得卫生出现问题,倒是不知道此次在京演出会不会发包子给大家吃。
好玩的是,《宝岛一村》巡演到嘉义时,王伟忠真去找了“女大大”来做包子——女大大和儿子做了四千多个包子,每天发两千个!后来女大大跑去看戏,当然是看到王伟忠就大骂:“小王八蛋,你害我累死啦!”
另一个取自王伟忠爸爸的真实故事,则是如今看来较为离奇的买棺材桥段:屈中恒饰演的角色老赵,来到一个修玻璃做镜子的店里找老板为自己做棺材,连普通话都讲不清楚的老板与他勉强沟通后,告之“我们这里没有做棺材的,你去那边棺材店会帮你做,我帮你讲价大概九十多块钱就行。”老赵答道,“我只有十块钱,远离家乡到了异乡,拜托你帮忙。”故事的结局是老板真的帮忙做了棺材,而事实上王伟忠的爸爸也确实与这位老板成为了一辈子的朋友。
从期待回家的第一顿年夜饭到眷村拆迁前的最后一餐,还原荒谬的时代故事本身便使其具有了戏剧性,但半个世纪的台湾万象仅靠一个个故事串连,自然显得戏剧结构略有平淡——这有点近似最近卖断了的新书《我们台湾这些年》,讲到这儿赖声川笑称,“(这书)我也能写,写出来的就是《宝岛一村》。”
巡演各地观众反响异常热烈,对于这部作品是否能成为赖声川所有作品中谢幕掌声最长的,赖声川认为,“观众的鼓掌最后不只是为了现场演员,其实是在向整个时代致敬,在向那些角色鼓掌。对一个演员鼓掌和对一个角色鼓掌是两回事,这种热情的掌声希望上一代能听到,谢谢他们。”
2月5日-7日,世纪剧院
宝岛一村
Q&A:对话万芳
TO:你在片中饰演哪个人物?
我演眷村里讲闽南语的台湾女子。其实除了眷村里来自大陆的人聚居之外,还有台湾人、客家人、原住民,有很多妈妈是当地人,我演的就是这个身份的代表。所以一开始我全部讲闽南语,从不会讲半句的普通话到最后讲很溜的普通话。隔壁赵奶奶把天津包子的做法传给了我,而没有传给女儿——因为“我”的父母亲在嘉义卖吃的,所以我对这些比较有兴趣,就学了,并靠这养大了两个小孩。
TO:你说闽南话会有说不好的地方吗?这些方言会不会让北方观众听不懂?有做修改吗?
我闽南语不是非常好,比如讲俚语时还是得去请教别人。这次来京演出,一部分闽南语会转成普通话。这个剧里有一段很有意思,就我跟先生吵架的时候,刚开始的沟通是听不懂的,所以会问对方“等一下你刚才说的那句是什么意思?”当然了,虽然闽南语北方人听不懂,但是可以意会,那个状态还蛮重要的。
TO:你是眷村人吗?在演出过程中,有什么新收获?
我是眷村人。这个戏因为是演上代人的故事,所以我因为这个戏跟父亲重新有了一个连接,我没想过父亲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心情,当时他20岁不到,我的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他再也没见到他的母亲。当他知道我奶奶过世时非常非常难过,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父亲哭。那我想在这个剧里,很多人心里都是这样的。我们以为演完这些角色很快可以“回去”,但是再也回不去了。而且我幼儿时期的记忆也会在剧中有体现,有一种超越时空再现的感觉。
TO:是否可以说这戏会带给观众另一重感受,有关亲人间的情感连接?
对,这部戏很棒的地方,就是很多观众是全家老小一起来看的,它把亲子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孩子带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看,年轻朋友会重新感受自己家里长辈的故事,会有一种很奇妙的温暖。
TO:讲讲你关于眷村的记忆吧!
它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面积不大,每家都有院子,关系非常紧密。一到吃饭时间,每家都把自己做的菜拿出来,聚在一起吃。我家院子有葡萄藤,爸爸妈妈会把葡萄摘下来酿葡萄酒,大家一起喝。眷村是一个分享的地方。而且我认为如果都回到上世纪50年代,那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紧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