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品牌策划公司:中国品牌徘徊在临界点上
》》》上海庆典公司《《《
年底,听了两场企业家的演讲,看了几次媒体上的“高峰访谈”。在这些演讲或访谈中,大小老板们争先恐后地大谈特谈碳减排、谈可持续发展、谈企业的社会责任、谈“做好人,做好事,做好企业”、谈对顾客的感恩之心、谈“假定善意”、谈“灵魂徘徊在耶路撒冷”……听着这些高谈阔论,我禁不住满心欢喜,心里产生一个幻觉:中国企业,或许走到了建立品牌的大门口?中国距离拥有一批“自主”品牌的日子,不远了吧?
有的读者可能要骂我:有没有搞错?中国早已拥有了一大批品牌,虽然在国际上不算有名,但在国内都是响当当的,品牌资产值好几亿、几十亿、上百亿呢!
在被骂到满头包之前,我赶紧作一声明:本人在这里所说的品牌,是“有品”的牌,不是“有名”的牌,更不是“有名字”的牌。衡量的标准是:消费者对之产生发自内心的信任与喜爱,掏钱购买时眉头不会皱一下,用着看着都觉得舒坦。举个过分一点的例子,就像日本人对索尼电器、美国人对通用汽车,前阵子听说它们不行了、快倒了,整个国家都如丧考妣。这样的品牌,中国有吗?
这个,真没有!
即使有,也不多。中国有的是名牌,“有名”的牌,就缺品牌。虽然中国消费者是举世公认的品牌推崇者,但其实推崇的是“名牌”,只要有名,用起来有面子,管它到底是哪个牌子呢?
还有的人会笑我:企业家的这些套话,每个人嘴里都有一大串,每天都像石油一样往外冒,你也当真?是的!前些年我听到这样的话,也大多一笑了之,但现在,不能不当回事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老板们有钱了!
到底有多少钱,不需要我列举具体数字。经过二三十年的辛苦打拼,中国企业家应该积攒了一些财富。眼下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世界的企业都在叫苦,唯独中国企业仍在四处出击,理由只有一个:有钱!
有了钱,品牌才更有可能
有钱了又能怎么样?跟打造品牌有关系吗?太有关系了!按照马斯洛的心理学,一个人在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需要依次满足之后,就会自然地转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如果他是一个企业家,在拿出一部分钱做善事的同时,必然会想到把自己一手操持起来的企业打造成一个百年品牌。
诸位,当一个有了钱的企业家整天神神道道地说着“基业长青”、“受人尊敬”、“百年老店”等冠冕堂皇的大词时,我们理性的做法是,停下来认真听一听:有很大的可能性,他说的这些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几年前叶公好龙式的自欺欺人。
我这么说,并不是瞧不起那些还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企业与企业家,认定他们就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做品牌;而是按照一般的规律和比例原则,一个已经赚得差不多了的企业说要回报社会,一个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说要打造百年品牌,感觉上更让人可信。在所谓的“原始积累”时期,虽然每个创业者都说过“诚实守信”、“社会责任”之类的话,都希望自己的企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品牌,但我敢保证,大多数人只是说说而已—只要一遇到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大众利益发生冲突,只要某种单方自肥的营销手法不大可能被清算,他的选择马上就会改变。
“诚实”、“信用”、“互利”、“共赢”……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本钱的,更是需要一种抵抗诱惑的坚强意志。对于饥肠辘辘、渴望“钵满盆满”与“超常规发展”的创业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不巧的是,我们又身处一个媒体渲染的“蒙牛神话”、“分众神话”的时代氛围之中,多数企业恨不得榨出消费者最后一个铜板,就剩没到口袋里直接抢钱了,这样的心态下,哪里可能出现什么真正的品牌?
品牌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它基于这样一种关系:企业兢兢业业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本来能多赚的钱也不赚,非要让利给消费者;而消费者明知这个品牌的产品要贵上10%~20%,也心甘情愿地为它埋单。这样一来,企业本不想赚这么多,消费者却偏要塞给它。企业与消费者互利互惠,两全其美,于是就有了品牌。
可以认为,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与善意,是一切品牌产生的基础;至于品牌的定位、个性、文化,只是后来锦上添花的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