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营销策划公司:德国企业如何让品牌长盛不衰?
》》》年会策划公司《《《
德国人对细节的重视、对质量的苛求令人惊叹。去过德国的人都会注意到,德国马桶的水箱是镶嵌在墙里的。这意味着,马桶水箱里的机关零件必须泡在水里几十年不能坏,水箱一旦出问题,必须把墙拆掉。想想后果挺可怕,但德国人就这么自信。
德国的窗户有两种打开方式,一种是常规的横向内拉全开,一种是纵向小角度内倾,后者相当于在窗户上端开了个大缝,既透气又不会漏雨。一位中国游客到了德国,在酒店一拉窗框向内倒下来还以为坏了,找服务员投诉,闹了个笑话。
为何德国的窗户都是向内拉开的?这里面蕴含一个奥秘。德国人说,窗户向内拉开擦玻璃时很方便。想想真是这么回事,如果窗户向外开,你必须将胳膊甚至大半个身体探出窗外才能擦到外推窗户的玻璃外侧,这对住高楼的人来说很危险的。
除了农田和工地,在德国很少能看到裸露的土地,不是铺了草坪就是铺了砖石,所以大风天气里空气中也没有浮土。在一些边角的地方既没铺砖石也没铺草坪,直接就堆了一层小石子,也挺省事,总之就是不让土壤露出来。说到铺地面,德国人很少在地面铺大块的水泥,因为不利排水,除了透水砖,更多是嵌在一起的碎石块。中国古代青砖铺地当然也有同样的透水功能,铺设效率也比嵌碎石块高,但是耐磨程度就差很多了,而且容易生青苔打滑。
对细节的追求不仅蕴藏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各种大型工程项目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德国人建造的德塞公园VS南非人建造的克克娜公园
南非的德塞公园是在国际上招标建设的,中标的是一家德国设计院。建成后,市民们并不满意,找出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后来南非人再建公园,就不用外国人了。20世纪70年代,南非人自己动手,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公园—克克娜公园。克克娜公园建好后,南非人一片叫好。它漂亮,气派,美丽。但两年后,南非人的看法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在雨季到来时,克克娜公园被大水所淹,德塞公园却没有一点雨水的痕迹。德国人不但给整个公园建了排水设施,还垫高了两尺。这是当初人们不理解的地方,直到大水到来,人们才明白其用意。
克克娜公园在举行集会时,秀丽的公园大门因为过小,而让人感到十分拥挤,甚至造成了安全事故。这时人们才想到了当时对德塞公园大门的过大给予了批评,认为它有点傻。
等到了炎热的夏季,到克克娜公园的人们更为愤怒,因为它遮阳的地方太少,所谓的凉亭只是花架子,容纳不了多少人。而德塞公园纳凉的亭子,棚檐宽大,能容纳许多人。
又过了几年,克克娜公园的石板地磨损严重,不得不返修。而德塞公园的石板地却坚如磐石,雨后如新。当初因为德塞公园的石板路投资过高,南非人差点叫德塞公司停工。当时的德国人非常固执,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双方争得脸红脖子粗。当地人曾一度认为,德国人太死板、太愚笨。结果却证明,德国人做对了。
德国人设计的上海地铁一号线VS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上海地铁二号线
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谈到德国人对工作细节的关注:有一位名人说过:“硬件项目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管理,细节到每个设计、每次改动、每天操作。”坐过上海地铁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铁二号线的故事。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一号线中有那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被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