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关活动策划:To do or not to do 灾难面前品牌好为难!
》》》年会策划公司《《《
被灾难营销骂惨了的品牌们
平时热衷于借势营销的品牌们此时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或配以背景是爆炸现场,还有自己品牌logo,标题四个大字祈祷平安,下面是slogan,加上类似于祝福语的鸡汤语句;或以自己的官方账号转发一些科普、分析、应急类消息;或以品牌的名义做出捐款
可大众对品牌的这些行为似乎并不买单,以灾难营销这一次新兴名词对这些个品牌口诛笔伐,大肆批判。主要观点大致如下:
1、灾难面前,营销请退一步。
2、追逐天津热点的文章,无论是科普还是分析都是对死者的消费。
3 、代很多人由于利益的驱使,借助灾难进行所谓的借势营销 ,灾难面前任何借势营销的公司,你们的节操何在?
借用兴趣的营销不聪明
甚至还有更为极端的语句在谴责这些品牌。其实在地震,沉船、马航失联等这些灾难发生后,确实会有企业品牌借着大灾大难搞营销,在借助热点的情况下,或许是一个聪明的做法,但是有时候聪明并不是一件最好的事。
在国外也有过这样的例子,被称为飓风营销。
2012年10月,当史上最强飓风桑迪横扫美国东海岸的时候,被困在家中的人们发现,品牌促销的广告也同时通过虚拟世界汹涌而来。最后的结果就是,飓风带来的狂风暴雨还没完全过去,这些品牌就纷纷登上了Business Insider最失败营销的榜单。网友们的回复也毫不留情,其中愤怒和失望占了大多数。有人因为飓风而死去,到处都是需要帮助的人,别在这儿做你的#Sandy促销了!网友在Twitter页面留言说,在最后还不忘讽刺性地加上标签。
单纯从逻辑上来看,这些品牌好像有点冤。人人都爱打折,再加上飓风来了,人们只能待在家里上网,在网上商城做个促销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促销本身没有罪,但如果品牌把促销同已经造成110多人死亡、850万美国人深处断电危机的飓风桑迪联系起来,还有意借助这个热门标签到处吆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其实广告公司很早就开始运用类似的技巧帮助品牌吸引关注和讨论。这种营销手法还有一个专门术语:借用兴趣(Borrowed Interest),指的就是品牌利用与自身毫无实质关系的公共事件或者明星来做营销。这种营销手段一直是广告行业争议的焦点。有人认为从短期来看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另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偷懒和小聪明,与这个行业一向提倡的原创精神相悖。尽管争议不断,但似乎并没有妨碍它被不断付诸实践的情况。
可以表达情感,但不要带上品牌
同理亦然。所以,灾难面前,营销请退一步。不借救援带上企业logo,不借祈福带上企业logo,不借捐助带上企业logo,不使用企业官方账号发布不痛不痒的所谓灾情信息,不参与任何灾难的所谓借势营销,成为灾难面前,网友对品牌企业的告诫。
对此,小编也挺认同:灾难面前,不信谣,不传谣,该捐捐,该上上,不打嘴炮才是真豪杰。但同时,也为品牌们感到有点冤。如果这个时候,平时怒刷存在感的品牌却失声了,会不会还是遭到大家的讨伐呢?民众当然有表达情感的权利,关心同胞有什么过错,难道这不恰恰是民族凝聚力的最好体现?多难兴邦,我们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互相帮助,并努力前行着?为什么品牌这个时候出来,就让人有把他往死里打的冲动呢?
祈福还好吧,这样的话题不适合营销,起码走温情路线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随大流的不一定能出新意,但有时候却能彰显品牌人文关怀。从目前来看,大多数是以祝福祈祷的形式,而这似乎是当前最好的方式,也是对遇难者最好的慰藉。
当然,如果在灾难成为某些公司的借势营销及宣传时,当灾难成为公司捐款主导时,还是来的越多越好,但是通过什么途径,何时到达灾区,如何到达灾区,以何种形式到达灾区,才是更应该考虑的,希望公司们可以透明自己的途径,让大众监督。也许这才是传播品牌最好的时机!
小编更愿意相信那些个以自己方式在这场灾难中存在的品牌是没有恶意的。一个厂商,一家品牌,一个公司也应该拿着本应有的态度去看待这场灾难,而不是所谓的借势营销,玩图和玩段子。如果你是某个部门的产品经理,我希望你们能用行动带动一个品牌为做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为这次的灾难做些什么。
灾难面前,可以表达感情,但最好不要带上你自己的品牌,这样还是会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