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公关策划:看过不少“干货”,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会务公司《《《
当小编刚开始运营本号的之前,老大让我看凯文凯利的书,兴致勃勃跑去狂看了几天,有三点体会:第一,好长啊;第二,好长啊;第三,好长啊。
《失控》有707页,每天抽时间看10-20页,也要1-2个月才能看完。一个月30天,天天都有推送,每天都要写出满满的干货,即使真的读完了《失控》,也最多放在其中两天,弄个上下集连载。
所以不管怎么算,这都不是最经济的处理方法。于是小编开始找各种订阅号,每天怒刷各类干货,比如:
X个方法助你粉丝过万!
如何利用XX创造更大价值?
冬奥会品牌热点创意合集
职场上最受老板重视的X种员工
不胜枚举。但事实是,大部分时间怀着激动的心情点进去,最后看完了,关闭页面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跟品牌追热点一样,你以为自己看到了快,精,准的浓缩要点,它们用标题用图片激起一大群有需求的人的兴趣,大家非常乐意地阅读,转载,分享。但回想一下:在你阅尽无数干货之后,有几篇你看完第一次就再也没忘过,有几篇被你反反复复拿出来阅读过,你的事业你的人生,它们占着多重要的地位?
我们来举例几个干货标题下的干货总结:
一、拥有500个账号的NASA是这样玩转社交媒体的
讲故事
视觉描述
时间选择
关注受众
项目互动
KOL影响力
协同效应
这些概要大致用到了小编大学写论文时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不要一味说理论,要记得举例子说故事,要记得用图和表展示你的发现,要清楚你的读者是谁、专业程度有多高,还要要记得引用别人的论点来支持你的论证,等等。。。
但这一篇,相对于接下来的例子,已经很干了。
二、产品经理应该做什么?
商业模式产品方向的重要一环
打击刷单反作弊策略需要不断优化
产品策略不仅仅是线上
烧钱花钱花在刀刃上
这篇文章基本上等于什么都没说,这些被列出来的要点或者窍门,生拉硬扯,可以联系到市场营销最基础的知识,比如科特勒的定位理论,还有妈妈告诉我们的:不需要的东西不要乱买;以及老师说的:不要作弊。
三、营销人必读 95后的社交观念是什么样的?
社交始于95后
.他们追逐个性,不喜欢刷屏,不喜欢被拽入某种潮流里
社交驱动力在于兴趣,以及基于兴趣找到组织
生活在网络纷争中
不学习的时候,基本就在玩手机
网上和父母聊天,网上屏蔽父母
说实话,这样纯观察的文章实际上还是有不少干货的,因为采用了大量的观察和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个还未知但在崛起的群体,但话又说回来,这些观察,都处于非常浅显的层面,每一个95后妈妈也都能体会出来,真的是必读吗?
四、5种策略祝你突破创意枯竭现状
利用最新科技作为新的营销渠道
跨平台与更多的内容创作者合作
视频
制造故事情节
确保客户获得有效信息
有关创意的标题永远博人眼球,各种帮助你突破现状寻找创意的干货越来越多,但每每点进去,都让人云里雾里或者就这些啊?的感觉。
创意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量化也不没办法从别人的列点里寻找到的思维方式,只能通过不停的锻炼,不停地观察和善用逆向思维中去获得,况且视频,制造故事情节这类的建议,真的跟创意有关吗?
为什么我们不倡导把时间都付出在大部分所谓的干货上?
确实,小编也一样,看到干货类的标题,就会毫不犹豫点进去,如果文章里再能列点告诉我最重要的诀窍,那这篇文章就能被定义为干货。仿佛只要做到这5点,就能成为营销大神;或者背好以上五个策略,就真的能让我文思泉涌,灵感如尿崩。
因为这些片段式的信息,并不能帮助你构成一个系统,不能提升你对世界的看法,也无法对你的思维方式有任何帮助;
因为这些干货不是洞察,充其量只是一种观察总结,是千万case studies里其中的一个,或者甚至连case study都称不上;
比如 5种策略祝你突破创意枯竭现状这类文章,不真诚,没有灵魂,更加无干货可言。
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并不是以后再也不要看干货了,也不是说干货一无是处,但是千万不要成为这些短平快讯息的信奉者。你想要够快,够准,10分钟看完三篇文章,然后在职场脱颖而出,
但你再想想,宇宙中有人任何一次这样的逻辑是成立的么?不愿意静下来沉淀自己,也就不能抱怨为什么看了这么多干货,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了。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