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看本土公司小米。不少人羡慕小米的“社会化营销”,但如果没有先期的策略,能有小米在微博、微信上的成果吗?比如:小米的产品策略:推崇极致的产品主义,及打造手机界的“性价比”概念,将规模庞大、消费能力有限、却又追求逼格的用户拥抱入怀。如果没有这些,就算微博、微信再活色生香,也是南辕北辙。
这看起来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的,如果公司没有自己的“品牌宪法”、营销战略,Social也没办法为其服务。Social就是要让“品牌认知”大众化。而顾客无论从哪里接触到该品牌,对于品牌都有相同的认知感。
德鲁克说:“营销是全局性的事情,必须从最终结果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必须从客户角度来看。因此,企业的所有部门都必须想着营销,承担起营销责任。”Social只是融入其中的一面。其次,Social人的职业成就感在哪里?
没有认可——所以,你不快乐。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市面上”对Social这个职业认识的3个误区:
1、缩小social的职业范围。
我很同意老金说的,“小编这词语和广告狗一样是侮辱性的词语”。Social的本质是社会化,也就是连接。我很讨厌把每天负责更新微信、微博的,等同于“做Social”的。Social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渗透至公关、营销等传统领域,又衍生了粉丝/社群运营、大数据分析、技术驱动型的数字营销等新岗位。而公关、营销等传统领域又包括:做Social策略的、文案创意等。
2、总觉得social是个廉价的活。
比如:微信运营一年:2-3万。
3、总觉得social可以速成
急功近利地看所谓Social界成功学的书。比如:怎么靠微信一个月赚200万之类的?
以上两点,我觉得写再多,也是浪费笔墨。自己去想吧。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如何寻找职业成就感呢?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是:做Social的KpI是什么?
Social人总是被KpI折磨。要不要刷粉?要不要刷效果?
我的看法是:Social之所以刺激,就是能让你的每一步策略、每一个创意、每一条文案,都接受真实的考验:粉丝到底买账吗?不要总抱怨甲方或老板找你要粉丝增长数。否则,他拿什么来衡量你的工作?做Social的注定要以粉丝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要天天以粉丝为中心,比粉丝更了解粉丝。否则,要Social干什么?不如直接去投平媒、电视媒体的广告了。
Social创造了更多的、和消费者的touch points(品牌接触点),Social人围绕着touch points工作,整合不同的touch points,从而reach more consumers(触及更多的目标用户),获得social conversation(社交对话),最终得到more deeper consumer insights(更深刻的用户洞察)。从而对在Social Media的消费群进行界定,再来制定传播策略,促进销售。这是一个闭环。
理解这个闭环,认识粉丝的价值。你就不会对“粉丝增长”看得那么痛苦。最后想说,不要抱怨甲方和老板的各种“Social折磨”。与其抱怨,不如让自己变得强大、专业。我相信一句话:你不快乐,那是因为你的能力承载不了你的梦想!
(微信公号:小圈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