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完“状态”后,消费者就可以通过拍照、选择本地照片或前往facebook图库,来上传自己的照片,完成恶搞。
实际上,不论是可口可乐昵称瓶上的那些网络热词,又或是士力架搜罗来的饥饿症状,归根结底它们都能被看作一种标签。而这些昵称的载体,也就是产品的包装就成为了一种实体化的社交工具,让年轻消费者能因为互贴标签形成相互认同,甚至是族群归属感,从而对诱发这种情感的产品和品牌产生好感。更何况,本身这种标签多半还都是有趣的,能让不少人愿意拍照分享到社交网络上。
来看一看相关数据,你应该就会对这些昵称的威力更加信服:根据《中欧商业评论》的报道,在2013年6月初至7月底的这段时间里,昵称瓶包装的可口可乐上市使得可口可乐的销量较前一年同期增长了20%,超出了10%的语气销量。而在2014年延续昵称瓶概念推出的歌词瓶上市后,可口可乐的销量再次较前一年同期上涨10%。这样想来,品牌们为什么热衷用昵称改包装是不是也算找到了头绪?
(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