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吓唬消费者》》》上海年会公司《《《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你说“弹钢琴让孩子学习更好”、“弹钢琴陶冶情操”的时候,母亲们不会留意文案信息,而一旦说“弹钢琴的孩子不会学坏”,就一下子激发了注意力。解决方案就是:刺激恐惧的时候,寻找易遭受的恐惧来源。
比如我在帮一个智能水牙线客户(水牙医)设计产品文案的时候,在“导语部分”本来遇到的常规思路是:
“现在不爱护牙,45岁以后你就后悔了。”(唤起恐惧,让消费者购买)
但是这个大部分产品营销常见的思路却很难奏效——“45岁后生牙病”的“易遭受性”太低了,这并不是一个当下、立刻、近在眼前的威胁,几乎很难驱动行为。
所以,后来我们把威胁的来源进行了转化,变成了更加具备易遭受性的威胁(虽然严重性有所降低):
“你带着最新的Apple Watch,但是你护理牙的方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后面具体讲仅仅依靠常规刷牙有多么不合理)。
对几十年后牙病的担忧可能并不是“易遭受”的威胁,但是对“我落伍了”“我现在方式不合理”的“社会认同威胁”感知却是立刻、当下的。
例如,“四个小伙伴,三个用滴滴”,也是基于“社会认同”的威胁——如果我不用,我就落后于群体了。
(pS. 当然这里有策略层面的考虑,初期使用创新未知产品的人,一般是人群的时尚者,所以要打一定的时尚需求,因为本文主要分析恐惧营销,所以策略部分具体就不讲了。)
几乎所有成功的恐惧营销,都是主打“易遭受”的需求,比如:
“怕上火,喝加多宝”——感觉就是不喝加多宝,上火就要立刻发生了;
“选不对楼层,你就吸雾霾”——雾霾可是经常有的;
“你的系统有安全风险,请及时查杀”——嗯,我的电脑其实随时都有风险;
再比如艾滋病的公益广告——艾滋病症状慢,得病后往往好几年才会感觉到痛苦,易遭受性不够。
所以公益广告强化了易遭受性——随意不保护的ML,相当于正在跟蜘蛛XX(想想就知道有多恶心,易遭受性很强,比10年后因为艾滋病而病重要好)
3,反应效能
反应效能是指:在多大程度上,你让我觉得你推荐的方案可以消除威胁?
如果一个广告并不具备很高的反应效能,往往就会引发用户回避行为。
就像前面说的:如果你诱发了一个严重的威胁,但是提供的方案不能立刻消除恐惧。
这就是为什么这种烂俗体的痛点广告经常没效果:
担心自己职场被淘汰?
担心自己工作没前途?
担心出路无门,谁都不认识?
担心随时丢工作?
快上脉脉App!
只是唤起了恐惧,但是并没有让人相信你可以解决这个恐惧——凭啥你这个App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如果换成这样,就可以提升反应效能:
“认识300个CEO的人,不会找不到工作”
——上脉脉,一键搜索并认识高人
这句话直接指出了解决方式(搜索并认识CEO),更容易让人相信可以解决恐惧(找不到工作)。
(pS.此处李叫兽仅为说明理论,实际应用需要综合考虑策略、投放环境等多种因素)
再比如,为什么很多保险的广告和推销很失败?因为它们也几乎没有反应效能。
你先激发我对可怕车祸的恐惧,然后告诉我可以买保险——可即使你赔给我1个亿,我还是害怕车祸啊,你推荐的方案(买保险)反应效能太低了。
那么怎么办呢?除了像上面说的一样,激发低一点程度的恐惧之外,还可以想办法让人接受现实,再推荐方案。
比如这样的场景:
张XX出了车祸,腿包着绷带。
但是他很坚强,并不沮丧。
他仍然跟相处5年的女朋友兴奋地讨论结婚计划——等出院了,去哪里度蜜月;
仍然喝着老妈熬的大补汤;
仍然可以打开电视看最喜欢的球赛;
不论生活夺走了什么,你仍然可以选择珍惜那些依然拥有的。
更重要的,我们还为你提供了住院的所有医疗保险,补恤金,还有一份小礼物。
(pS. 此处是我为了说明理论,随意YY的,或者把上面最后改成“唯一的不足,是医药费几十万。”)
在这个场景中,先让用户接受了“悲剧之后的状态”,大幅度降低了恐惧感,提高了反应效能——这个时候,用户并不是拿“我好好的”跟“出车祸有保险”进行比较,而是先进入车祸的情景,再拿“这个时候没有保险”和“这个时候要是有保险就好了”进行比较。
总之,你给消费者的一定不是“无法消除的恐惧”,而是提高他们的反应效能,让他们感知上相信你推荐的方案可以客户恐惧。
4,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既然你推荐了方案来消除恐惧,我是否很容易执行这个方案?
如果消费者感知自己很难执行这个方案,就可能会规避广告。
比如:
你每天都在衰老,你很快容颜不再
每天运动1小时+早睡早起+均衡饮食,常保青春
这个即使唤起了恐惧,也具备了反应效能(是个人都会相信运动、早睡和均衡饮食会让人更年轻),但是因为推荐的解决方案太复杂、太困难,让人不太会相信自己能执行——自我效能低,所以最终文案效果可能不好。
而比如: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只需要走就行了,简单吧)
每天早上一支黄瓜,常保容颜。(只需要吃黄瓜,简单吧)
这些就更加容易驱动行为,变成成功的广告。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谣言很火——因为他们推荐了足够简单的解决方案:
吃碘盐放辐射;
吃茄子长命百岁;
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在面临威胁的时候烧香拜佛,即使理智的人都知道这没用(反应效能不高),但是因为比起“策略性地分析问题”、“寻找真正的解决方案”,烧香拜佛更加简单、可执行,具备很高的“自我效能”。
所以,恐惧营销的广告,一般最后需要给对方一个足够简单、容易执行的方案。
比如“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太坏”:唤起了恐惧(孩子学坏),怎么办,学钢琴(自我效能高,比“好好管自己的孩子”容易执行多了)。
结语:
恐惧营销不能盲目使用,更不能愚弄和利用消费者的无知,需要精确地设计整个情绪过程,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吓跑你的消费者。
而设计的关键就是:有效唤起恐惧,并且立刻帮用户消除恐惧。
比如李叫兽自媒体:
不关注,你就丧失了一个获得启发,学习科学营销思维的机会。(威胁严重性)
而且,每周你都会错过一次。(威胁易遭受性)
专业制造启发感,一次性解决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反应效能)
而且,只需要每次阅读3分钟。(自我效能)
(微信公众号:李叫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