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戚继光学习:善气迎人的公关之道
戚继光的一个长处是,他善于经营自己的公共关系。这一点有别于海瑞的孤傲不群,颇有一种和光同尘的智慧。
需要说明的是,本朝之任人授官,向来有重文轻武的特点。许多学者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本朝国防之所以漏洞百出,是因为文官集团以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在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看来,文官集团简直就是一群玩弄权术的伪君子,他们不仅在思想上轻视武将,而且对军事实务也常常提出各种近乎荒谬的指责。在文官们嘴里,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投入战斗,那就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若是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有利的战机,那又是畏葸不前,玩敌养寇。至于人事管理上的陟罚臧否和经费上的划拨支付,也往往控制在文官手中。倘若因为拖欠军饷而致使士兵们哗变生事或掠夺民财,则自然要追究将领们的责任,而文官却可以通过欺上压下的手腕安然无事。
依照黄仁宇先生的看法,(文章来自活动策划公司、上海公关公司),本朝文官武将之间的关系颇似民间流传的潘仁美与杨家将的关系。以武将们之忍辱负重,莫如拍案而起,愤然相向,直到正义战胜邪恶,快意恩仇于立时。但实际的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武将们未必代表正义,文官们也未必是一个多么邪恶的集团。
戚继光的智慧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把自己跟这个世界对立起来,也没有把文官武将之间的摩擦看成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他能够坚守独善其身的立场;在人际关系方面,则奉行与人为善的原则。在戚继光看来,文官武将之间不过是职务上的分工,需要的不是对立,而是沟通与协作。
因此,戚继光不仅在兵部甚得人缘,与整个文官集团亦可谓是埙篪相和。许多文官愿意把他引为同类,在一起饮酒赋诗,往来酬对。在平常的谈话中,戚继光则常常随口引用儒家经典和历史典故,颇有以史为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