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25位建筑大师安仁集体操刀 造一座博物馆城
两年前,安仁小镇一夜间集结25位国内外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在500亩的土地上分头操刀设计建川博物馆聚落的25个分馆,这些大师出场费一般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如果按市场价来收取设计费,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这些全球建筑大师竟然宁愿倒贴钱,也要到安仁来一展身手!
两年后的今天,建川博物馆聚落已初具雏形,显露出聚落建筑的雄奇精巧和独特个性。在500亩天地集结25位重磅建筑大师,在中国公共建筑史上史无前例!奇迹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建川博物馆的8个抗战分馆,将在8月15日落成开放,昨(15)日,樊建川来到安仁建川博物馆工地,“离开馆(抗战分馆)还有60天”的倒计时木牌提醒着奋战在这里的1000多名工人,“我们修建的聚落,就是打造一座城,建筑本身,也是一个集中展示国际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樊建川向本报独家透露了大师们宁愿倒贴钱,也要参与博物馆设计的内幕。
邀请大师们不请自到
25个分馆,每个馆分别由不同的建筑师设计。翻开设计者名单:马国馨,工程院院士;彭一刚,中科院院士;徐尚志,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无一不是响当当的名字。
“这些大师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以请到,”樊建川说,“当初的构思,抗战部分就只有一个抗战馆,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后来,推翻了这个构思,如果观众进入这么大一个馆,要看完全部展品,至少要花五六个小时,那还不把人累死?”在一环路东三段建华南巷的办公室,樊建川挥动着手臂,语气变得激昂,“一个抗战馆分出8个馆来,这样,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分馆,而各个馆的主题也变得鲜明了,按照这个思路,整个博物馆聚落,裂变出25个分馆,文革馆和民俗馆分别单列出8个系列分馆。”
“我是搞建筑的,当然要请最好的建筑设计师。”2003年,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和,与四川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琨一道,完成了博物馆聚落的总体规划。“再通过这两位大师,与建筑界的精英联系,意外的是,从原美国建筑师协会主席切斯特·怀东到工程院院士马国馨,没有采取任何公关手段,大师们一个比一个乐意地接下了活。”
“我还将用500亩土地,再建一个反映改革开放历史的博物馆聚落。”樊建川透露,很多国内知名设计师,纷纷打来电话,要求设计其中的分馆,“可以说是不请自到,排起队等待设计。”
费用他们宁愿倒贴钱
“这些大师里,不少人一个人的出场费———注意,仅仅是来一趟的出场费,不是设计费———就达几百万元。”安仁建川公司总经理助理孙文谷透露,“如果按市场价给,我们根本就付不起这个钱,设计费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
为什么大师们愿意“自降身价”为建川博物馆设计?“不是我个人有多大的号召力,而是博物馆聚落本身就吸引了这些大师,任何一个分馆的定位,在中国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对大师们来说,用建筑语言来诠释各个分馆的寓意是一种挑战,身为大师,都想挑战自我。”樊建川说,“建筑大师彭一刚设计一个橱柜的费用就达15万元,对大师们的身价而言,这些象征性的设计费用等于没有给他们钱,和他们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知。”
巴塞罗那奥运会专用体育馆、迪斯尼总部大楼的设计者、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对樊建川说,“你不给钱,我宁愿倒贴钱也做。从前,两国人民都是受害者。今后若有好的未来需从理解开始,理解来自沟通,博物馆是沉默的沟通使者。”
意外汉奸馆没人接招
2003年,所有的设计师都会集安仁,确定了博物馆聚落的整体规划,2004年2月,所有的设计师又再次聚首,确定了每个单馆的风格和设计者。
汉奸馆,是樊建川为防将来鬼子二次“进村”,中国少出汉奸或不出汉奸而建,但汉奸馆一直没人接招,“可能大师们的思想上有点顾虑,都不愿意在将来人们提起博物馆的设计者时,把自己的名字与汉奸连在一起”。樊建川说,“在这些大师中,程泰宁温文尔雅,看上去比较好说话,就把汉奸馆的设计交给了他,临上飞机时,程先生改变主意,要设计俘虏馆,这样汉奸馆就空置了几个月时间没人接招。后来,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王维仁主动承担了汉奸馆的设计”。
施工为作品亲自操刀
设计镜鉴艺术馆的李兴刚曾经多次乘飞机来成都,到安仁施工现场,对照图纸,即使施工中出现一些小问题也要进行修正。他说,“我宁愿自己掏钱,也要看见自己设计的作品要原样表现出来。”
“一般在建筑界,大师级的人物都是出思路,具体的操作让助手去完成。”在建川博物馆的设计上,大师们都是亲自操刀,画设计图。为了酝酿创作情绪,找准感觉,矶崎新专程从日本赶到安仁,在刘文彩公馆住了3天,一切费用都是他自理。
设计完建筑,还有不少大师给自己工作“加量”,免费做了内部的展览设计,“他们对博物馆,完全是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干,让我们感动”。
解剖超越大众审美观
川军抗战馆,由父子二人共同操刀完成: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徐尚志大师,我国首批获得“国家建筑设计大师”称号的建筑专家;儿子徐行川先生,获得过十几项国家级、部级的重要设计奖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知名建筑设计专家。昨日,徐行川先生在自己的办公室,与记者面对面。
“父亲已有90多岁高龄,在家休养,很少见客和参加公众活动,好多年都没有再设计作品。”但是,建川博物馆聚落,还是让徐尚志亲自出马和儿子一道设计川军抗战馆。“这也是在25个分馆中,惟一一个体现川西地方民居特色的分馆,砖的材料是清水砖,我很满意自己的设计。”
根据聚落的总体规划,川军馆的用地是一个长达228米、宽17米的狭长地带。“我根据这个地形特点,在设计上借用了安仁古镇庄园建筑和民居宅院的风格,形成多个天井串联、多个院子相通的形态”。底层布置一些砖砌墙段,墙上,用砖雕表现川军抗战的历史画面。“最让我满意的是屋顶设计,采用单坡顶和双坡顶的形式,形成了现代和传统建筑形象的重叠。”
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徐行川多次到工地查看,(文章由活动策划公司、上海公关公司整理编辑),对于其他同仁的设计,徐行川不吝赞美之辞,“这是我初次,同时也是其他很多建筑设计师初次集体创作,能够把这么多知名的专家聚集到一起,这本身就是国内罕见的,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史上,必将留下记载。”
普通的群众能够读懂这些“阳春白雪”建筑语言吗?徐行川笑了:“作为我个人,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大众能不能读懂。但是,既然一直受这个文化氛围的熏陶,我们设计的作品自然会受到这个土壤的影响,会为大众所理解。我认为,一个建筑设计师要做出好的设计,就不能附和大众的审美趣味,而是要超越这个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