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盛宴,雅俗共赏——2009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
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发展的许多机会,同时也引进许多的文化产品,比如钢琴、小提琴、电子琴等西洋乐器已进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相反,国人对本民族的乐器,如唢呐、扬琴、板胡等的关注却越来越少,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一个倍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尴尬境地,如何能让公众关注民族乐器,促进民族乐器的繁荣发展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着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民族器乐知识、推出民族器乐新人新作、促进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的宗旨,2009年的8月,央视举行了2009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的大型活动。本次活动从5月25日正式启动到9月2日的颁奖晚会共历时三个多月。组织机构由组委会、评委会和监审组三个部分组成。参赛选手分为独奏类、组合类和其他类,独奏类又可分为少年组和中青组,共设72个奖项,既精心为广大参赛者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又为广大民族乐器爱好者提供了一场音乐盛宴。
第一,从组织形式上看,用比赛的形式来宣传民族乐器比用记录片等方式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纪录片虽然也有宣传的效果,但是显得比较单调,对专业人士和感兴趣的人士有一定作用,但是不利于吸引普通民众的眼球。而电视比赛的互动形式给听众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直接冲击,营造出扣人心弦的场面氛围,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强化欣赏者的感受。比赛中的音配画的环节、声音与画面的结合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大大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此外,比赛必然带动一系列的联动效应,将参赛者的亲朋好友都吸引到对民族乐曲的观赏和关注中来,形成了宣传造势和公关活动开展的必要人脉。
第二,从活动过程上看,本次大赛的主题很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民族器乐知识、推出民族器乐新人新作、促进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其中民族二字本身就特别能调动中华民族的情感。
从5月25日中央电视台进行启动仪式开始,就一直贯穿深入这个主题,在制作宣传片时,也一直都渲染民族乐器这几个字。宣传片中出现的周杰伦、宋祖英、徐沛东、郎朗等文艺界的知名人士都是不同方面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覆盖了不同的民族音乐爱好者群体,具有很大的感召力,此外,比赛中除了常见的竹笛、琵琶外,还将比较少见的民族乐器如阮、柳琴、三弦等归入其他类的比赛,在评分时对新曲的创作还要加0.3分,鼓励人们创作民族音乐。这些做法都提升公众对民族器乐的认识和对原创乐曲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人们保护中国所有的传统乐器的热情。
第三,从评分的方式上看,此次比赛的亮点之一就是拉帘比赛,即评委只在帘幕后听参赛者的演奏,进行评分。这种看不到演奏者的评比方法,保证比赛结果的公正公平,新的比赛方式吊足观众的胃口,也给他们以更多的期待,更加关注比赛的进展状况。虽然因为音乐艺术有专业性,不适合让大众来评分,但组委会为对参赛者做+相对公正的评价,使评奖结果更具有权威性,以特有的新颖方式别出心(裁地吸引住观众,拉帘比赛既有效提升了比赛的公正性,又使得比赛悬念,更具吸引力;既解除了参赛者及其亲友团对于公正的后顾之忧得比赛过程更具竞争色彩,提升关注度。
第四,从参赛人员上看,组委会并不硬性地要求专业人员才能参加,允许对民族器乐感兴趣的人员报名参加,大大拓展了活动影响范围。比赛还根据年龄划分为少年组和中青年组,使比赛组织的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进一步分层次地明确了公关对象,提升了公关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唤起了广大民族乐器爱好者参与的信心和积极性。
点评
此次大赛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大型活动。节目播出后,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对民族乐器的记忆,引起社会公众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前途和命运的关注。那么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除了有深入的主题、多样的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和中央电视台强大的实力外,还有公共关系上营销策略的成功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