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平度节日民俗风情
春节 阴历年为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节前择日扫舍。除夕上午,家家门贴春联,喜迎佳节。下午,各家挂“祖影”,设香案烛台,摆好年供。傍晚,男子去祖茔“招请”,长者在家中焚香烧纸,迎祖先过年。入夜,全家共享美酒佳肴,“团坐守岁”。半夜后,点燃香烛,鸣放鞭炮,吃饺子,庆春节,俗曰“接年”或“过年”。初一早晨,老少衣着更新,举行年拜,长辈分压岁钱。初三凌晨再次烧香纸,放鞭炮送祖先回归,称“送神”。初三开始,走亲拜友,互相祝贺。建国后,旧风俗逐渐废除,兴起为烈军属、离退休老干部、“五保户”祝贺佳节的新风。
元宵节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县城乡镇白天“狮子、高跷、龙灯、旱船”,锣鼓喧天。晚上家家祀先祖,燃面灯,观灯花,活动策划,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卜”。户户吃元宵挂彩灯,男女老少沿街观赏品评,名曰“观灯”。城乡又户户做面灯,傍晚送祖茔点燃,意为祖先照明。入夜儿童燃放鞭炮和“滴滴金”,青年放“起火”、“二踢脚”、“花鞭”、“焰火”……大街小巷,欢声笑语至半夜。建国后,焰火更盛,县城举办灯谜会、灯展,花灯多姿多彩,四方观众络绎不绝。
二月二 俗曰二月二龙抬头,传统习惯一天不动针,意思怕“刺伤龙眼”。农家早晨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囤、撒五谷,预兆粮食满仓。节日炒“面棋”、“地瓜棋”、“蜜豆”吃,相传小孩吃了不牙痛。
寒食 清明前一天(有的连同清明日共两天),据传为纪念介之推偕母隐于绵山被大火烧死,故一天不动烟火,名为寒食。此日(或清明日),群众历来要在日出前做好早饭—“胡秫米”,以示纪念。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祭扫祖坟。妇女蒸面燕,以示燕来;男子插松枝,示感春意。妇女、儿童荡秋千,文人墨士郊外“踏青”。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于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陵墓。
端午 五月初五日,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传统习惯吃粽子,在门窗上插艾子。儿童手腕、脚脖系五色彩线,叫“长命缕”;妇女带香荷包,以示驱蛇蝎之毒。
六月一 俗称过“小年”,家家吃饺子。
六月六 人们多吃包子。有“六月六,看谷秀”之农谚,意思看作物长势,可预知年景丰歉。清代、民国时期,富豪人家多于此日晒衣服,读书之人多于此日晒书。
七月七 七月初七日夜,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此日家家烙面饼,其形状有莲蓬、花篓、狮子、鱼……各种各样,名曰“巧饼”。生绿豆芽,名曰“巧芽”。晚上小女于庭院中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
七月二十二 此日为财神会。建国前富家、商户挂财神像,祭财神,吃酒庆贺,求发财。民家有的不过此节。
八月十五 俗称中秋节。此日家家吃月饼,吃西瓜、葡萄、苹果、梨等水果。全家欢聚,美酒佳肴,赏月圆。人们又多以月饼敬长辈,赠亲友。
十月一 群众上坟祭祖。旧社会长工此日下工。
腊八 十二月初八日,古时举行腊祭,亦称腊日,十二月亦名腊月。佛家于这天纪念释迦牟尼,以粥供奉。传到民间,此日人们吃米、豆、枣合煮的米饭,称“腊八粥”,食之求避灾祛病。
辞灶 腊月二十三日晚,各户买糖、烧香纸、煮饺子祭灶神(纸印制的灶码),名曰辞灶。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