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策划开平特色风俗介绍--趣味传统节日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称为社日,俗称土地诞,又称稷主诞,即古代的中和节。祀土神,亦叫祀土地爷。祀土神,以祈求五谷丰登,故亦称为“祈年”,也有击鼓逐蛟的活动,商家亦以祀土神祈求财运亨通。传说土神是天上神仙派下来把守村庄和水口关,能驱邪逐怪,确保村里人畜平安,故民间极为敬仰。每逢此节,村民做糍、宰杀三鸟,具三牲焚诚拜土神,祈求得到保护。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二日,春耕大忙即将到来,农村人家利用此日敬祀祖先神灵,祈求春耕顺利、风调雨顺。其所用的祭品是乌莲藤叶或艾绒捣碎拌以糯米粉和糖制成的糖圆糍,这种糍品人吃了还可以祛除水湿百毒,有助于人勤耕作。
清明节 古时为春祭时间,作祭扫坟墓活功,简称扫墓,俗称“拜山”。开平地区的扫墓时间,有两种情况,沙塘、苍城、龙胜、大沙、马冈等地多在清明节扫墓,其他地区则在清明节前(一般由农历正月十五日后开始)扫墓。扫墓的祭品,主要有猪肉、烧猪、熟鹅、熟鸭蛋、烧饼、糯米饭、甘蔗、烟洒等,还有仙香、蜡烛、纸钱、纸花、鞭炮等。扫墓回家后,还需拜祭历代祖先,以防漏掉拜祭的先人。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机关团体和学校都利用清明节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或纪念碑,祭品以花圈、鲜花为主。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此节日活动的时间,在开平县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地分按惯例于五月初五日过节,二是有些地方提前于五月初一日过节,三是有些地方称初一为小节,初五为大节。定初一为过节的据说是由于当年躲避兵乱(有人说是土客之争),后沿袭而俗成。此节日的主要活动,一般是包糯米粽、杀鸡以作拜祀,近河的地方加赛龙舟以作纪念。是日,小孩也被鼓励下河洗澡,据说洗了龙舟水便没有“寒水”(疾病)。
乞巧节(又称女子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日。人们在初六晚上开展“拜七姐”活动,即俗称“拜仙”或“慕仙”,通常是用菱角、凉粉、水果、蕉、香火等物品拜祭。50年代前,拜祭形式内容更复杂,备好绿豆牙菜、瓜果、米、白布等祭品,布置好祭坛并上搭白布以作“银河”,拜祭时青年女子持扇围于祭坛旁边唱边拜。这天,新出嫁的女子也趁回村看“拜仙”之机与姐妹们相聚。
围香 农历七月三十晚,各家各户燃点仙香于房屋周围,并在家里“擂”芝麻糊。据传此日地藏王上天向玉皇汇报“民情”去了,活动策划,地面上的妖魔鬼怪就会兴风作浪,甚至会闯进人家作孽,故用此方法以避吓。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较大的节日之一。一些地方杀鸡宰鸭拜祭祖先、神灵,苍城、马冈、龙胜、大沙一带还特制“濑粉”作祭品、餐食(与牛肉、鸡鸭等煲制的汤水混吃)。晚上,家家户户都点上灯火,陈列月饼、芋仔、椰子、柚子、水果等,开始“赏月”。共和国成立前,民间有舞草龙、放孔明灯等活动;到二十世纪80年代起,不少年青人把“赏月”活动移到野外,“赏月”也增加烧烤、卡拉OK等内容。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也叫“重九”。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登高和放纸鸢。是日,很多人家在门口插上茱萸(或用柳枝替代),然后结伴一同登高郊游。放纸鸢的时候,人们通常故意将牵线弄断,让纸鸢飞向远方,表示把晦气送走(俗称“放寒水”)。也有的人在“重九”扫墓。
冬至 一般人家煮食糯米汤圆,咸甜随好,叫做吃“冬圆”,此外还吃大红柑以示“冬甘”;有些人家还杀鸡宰鸭或以鱼生作餐。这种种活动,总称为“做冬”。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俗称“小年晚”。传说这一天灶神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所行的善恶以求奖罚,因而,各家各户都制作“炒米精”、做菜肴拜祭灶神,为灶神上天作饯行,希望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多说些好话。在小年晚前,各家各户都进行“扫尘”(打尘)活动;在小年晚后,人们就着手准备过“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