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水狂欢“七月香”
连山通过挖掘和宣传戏水民俗,举办了5届七月香戏水节,不仅攒足人气,吸引30万游客参与,还成为当地招商的桥梁,实现人气、财气双丰收。
考源 壮族瑶族世居连山
连山是我国唯一一个有壮、瑶族两个主体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县,而七月香戏水节则是当地壮族的传统喜庆节日。它因壮族世居连山而流传千年,节庆主要分布在福堂、小三江、上帅等壮族集居地。
连山学者莫自省介绍,连山古为禹贡荆州之城,自南朝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置广德县,这是连山的建制开端。到了隋开皇十年(590年)改称广泽县,仁寿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杨广之讳改称连山县,此为连山名字之始。
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俍(壮)民一半瑶。当地流传千年的一句民谣,诠释了壮族和瑶族世居连山的历史渊源。壮族是岭南的土著居民,古称旧越人,战国、秦汉时期,壮族先民越人已在连山地域生息繁衍。据史料查,现居连山最早的壮族是永丰、福堂的陆姓,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从广西富川迁来,明清时期不断有壮人从广西和本省各地迁入,至清中叶则基本形成了今天连山壮族的分布格局。
连山壮族来源除了外地迁移外,还有如下两点:留守俍(古时壮族先民的称谓之一)兵,《连山县志》记载壮居白芒、背坑等山。本广西俍兵,明天顺年间奉调征剿,遂于此生聚;其次是汉族壮化,历史上不少汉族迁入连山后,逐渐被当地强盛的壮族同化而成为壮族。
有意思的是,连山还有着主壮富、客壮贫的说法。主壮是土著居民占有土地和山林,客(迁移)壮虽有先进文化,但苦无田地。这说明当地壮族居住时间有先后、生活水平亦有不同,到了清朝,主客壮已融合为一,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状态的族群了。
演变 出自牛郎织女传说
连山壮族节日很多,主要有二月二,通称为开耕节,表示农事活动的开始;三月三,人们在这天拜祭祖墓;四月八,壮族称牛王诞,人们按牛的毛色,用桅子叶或枫叶等榨汁浸糯米,蒸成黄色或紫色的饭喂牛、祭牛神,祈求耕牛健壮繁衍;六月六,称尝新节:而七月七,俗称七月香戏水节。
农历七月初七,汉族称七夕,其来源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此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由此衍生的七夕节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内涵。
民间传说,牛郎得知天上的仙女在七月初七这天会结伴到人间来,并在东边山谷的明镜湖里沐浴。于是他在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时就来到了湖畔等候。当仙女们戏水正欢时,他取走了其中一位仙女挂在树上的衣衫,而被抢走衣衫的仙女就是织女,从此牛郎与织女就结为了夫妻。后来因为天庭反对,牛郎与织女被迫分开在银河两端,只在每年七月初七这天,喜鹊飞来搭桥,夫妻俩才能见得一面。
连山学者陆上来介绍,壮族七月香戏水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便是根据七夕中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演变而来。与传统传说的凄美不同,连山的版本更寄托了壮家儿女祈求得到幸福美满生活的憧憬。
连山当地传说,每逢七月初七当日,天上的七仙女姐妹都在银河里沐浴嬉戏,午时前后,银河水与人间溪河水汇流,于是这天壮乡河里的水会变得特别清凉、干净。因此,活动策划,每逢此节,壮家人概不请客加菜,也不务农事,而是于午时前后集聚到河里洗头、沐浴、耍水、嬉戏。
陆上来介绍,农历七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之一,下河洗浴,能润肌肤、止痱子、治疮疥,因此戏水节最大的功能是祈求健康。除了戏水,节日期间各村寨的男子还会举行打水仗和游泳、潜水等比赛。陆上来说,在他的家乡壮寨上帅,打水仗一般在中午举行,男子在河中分两排相向站立,相互向对方泼水,比的是力气和耐力;而游泳和潜水就是比技能了。总之是通过运动找到乐趣。陆上来说。
节庆中最充满情趣和浪漫色彩的,是壮家姑娘下河沐浴,因为洗浴了天上的银河水,姑娘会心身清香、体态健美,更能得到小伙子的青睐;而在解放前,有不少姑娘是选择裸浴的。不过,60岁以上的妇女是不会下河的,为的是美观,故只能挑水回家沐浴。
亲历 以水的名义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