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策划失传数百年的“修禊节”
-一名女诗人从溪水中拿起酒碗。
-修禊节吸引了很多游客。
春天里,天气日暖,万物萌生,同时也易生疾病。在这样的季节,到山水之间走走,给自己的身心做一次保洁,祈盼新的一年无灾无病、万事顺利,是何等的快事啊!昨日上午,在邢台前南峪生态旅游区,便上演了这样一场古老而风雅的修禊(音xi )节,来自北京及河北各地的数十位学者、近千名游客亲身感受了这一绝迹数百年的民俗盛况。
水边祭祀祓除疾病
昨日上午,邢台前南峪生态旅游区,春风和煦,气温宜人。在七星潭边,伴随着阵阵悠扬的古乐,修禊节祭祀仪式正式开始。只见祝史(即司仪)陈玉明身着古装,神情庄严地肃立在神坛边,为天下苍生祈福免灾。在古老的修禊节中,祭祀仪式是最重要的内容,古人希望通过举行这种祓禊仪式,来祓除病气和不祥。
与神秘庄严的祭祀仪式相比,修禊节中的占花分席、清流浮枣及曲水流觞三个环节则轻松而有趣。
占花分席就是按照抓阄的结果来分配嘉宾的座次,令人叫绝的是,这些木牌做成的阄上,写的均是花名。昨天到会的学者等嘉宾共12名,他们每人从箱子内摸出一个木牌,再按照木牌上标注的杏花、桃花、梨花等花名,找到溪流边标注着对应花名的蒲团,然后跪坐在蒲团上。
接下来的清流浮枣、罗菔环节参与性最强。只见工作人员在小溪的上游撒下许多红枣和萝卜片,分坐在下游两岸的游客和专家学者则纷纷争抢,将到手的红枣、萝卜片嘻嘻哈哈地塞入嘴中,笑作一团。根据古老的习俗,吃了这种经过山间溪水洗涤的红枣、萝卜,就可以祓除不祥、祛除疾病。
曲水流觞是一种风雅的游戏,虽然很多游客看着美酒眼馋,但缺少当众吟诗的勇气,只好将所有美酒都让给了跪坐在蒲团上的嘉宾。只见一个个盛有美酒的红色小碗顺流而下,嘉宾们从容地俯身端起,一饮而尽。其后,饮酒者分别吟诵了一首与修禊节或清明节相关的诗作,以庆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修禊节仪式结束后,游客们纷纷沿着石板小路,在前南峪的苍翠松林中进行松林浴,尽情呼吸山野间清新的空气,欣赏正在怒放的山桃花。
绝迹古俗复活有益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介绍,修禊,古俗称之为祓禊。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修禊节是一种源于西周的古老习俗,即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这一天(也称为上巳节,曹魏时,改为农历每年三月初三),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祭祀,借以祈福免灾。这种始于西周的民俗,承传秦汉,盛于魏晋六朝、唐宋时期,至明代日渐式微,活动策划,至今已经绝迹数百年。
据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绍本介绍,在古代,清明节前的一、二日为寒食节,有禁用烟火,只吃先期做成的熟食之俗。而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又是上巳节,人们要到河边举行消灾除邪的修禊活动。到了后来,因为修禊节俗与清明节俗相近,就和寒食节一样,便逐渐融合了。到了唐宋时期,进一步形成了插柳、植树、扫墓等风俗。
曲水流觞的古老游戏,起源于东晋王羲之在修禊节期间的名作《兰亭集序》。东晋永和年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2位文人学士、社会名流,在浙江山阴的兰亭修禊后,分坐在曲折的溪水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置于水上。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王羲之乘兴写出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而《兰亭集序》也因此而被后人称之为禊帖。
据前南峪生态旅游区总经理李满圏介绍,以后每年的三月初三,该旅游区都将举办修禊节。并且,他们将通过更加细致的历史文献研究,来展现修禊节古老风俗的魅力。
恢复修禊节这样的古老民俗,这次仅仅是一个开始。恢复历史记忆、古代风俗,需要有人敢为天下先,更需要众多的人来参与,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胡小伟说,在钢筋水泥构成的现代化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借助一个这样的节日,走到郊外田野、山水之间,感受自然的气息,这是值得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