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又上头条了。
先是“16吨人民币”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热词,再是豪言收购《纽约时报》,一向奉行“高调行善”的陈光标又一次“轻松”占据网络媒体的首页显要位置。据报道,继6月25日在纽约举行慈善活动,陈光标高调宴请贫民、流浪汉并派发现金后,7月1日,陈光标又来到辽宁抚顺,在雷锋墓前磕头并汇报纽约感恩之旅的情况。
在大众视野里,陈光标总是在堆满现金的慈善现场或在奔向慈善的路上,每次出场皆能引起一片哗然,满眼“人民币”是离不开的主题,其惊人“善举”总会扎堆出现在电视、电台、网媒、纸媒上。且不谈陈光标的钱从哪儿来,其高调行善收获的“曝光率”,折算成各大媒体刊登新闻所在位置的广告价格之和,与其所支付的慈善成本对比可见,其成本着实很低。
不难看出,经常被网友当作“笑料”的陈光标其实并不傻,反倒在言行举止之间满溢着一个商人的精明与投机者的狡黠。他制造的所有闹剧都是经过精心策划,都是冲着“上头条”去的,为的就是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恰如一些媒体所言,如今陈光标越来越像一个“光标”,他移动到哪里,公众的注意力就跟踪到哪里。
陈光标事件营销的水平完全能写入教科书
这次,陈光标把“舞台”转到了美国。他在《纽约时报》刊载广告,称将与美国慈善机构纽约救助会合作,在中央公园的船坞餐厅邀请1000名美国穷人吃一顿午餐,并在餐后为每人发放300美元现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救济的对象是美国穷人,但这则广告是中英双语版的——仿佛他怕大洋彼岸的中国人看不懂。
与以往那些以陈光标为主角的活动一样,这场慈善午餐最终的剧情也非常奇葩——仅有4名穷人代表拿到300美元现金,一些深感被欺骗的穷人事后才发觉自己被陈光标当作了拍照工具;纽约救助会没有收到原先声称的30万美元善款,其负责人也因为这场慈善活动从“给他们(穷人)关注”变成了“给他(陈光标)关注”而后悔不已;陈光标回国后前往雷锋墓“汇报工作”,还献上了《纽约时报》等媒体对他的报道,而且毫不掩饰地说,“陈光标磕三个头,肯定能上头条”。
有媒体算了一笔账:按照陈光标计划“为1000名美国穷人及流浪汉提供免费午餐和300美元援助金”的成本核算,剔除免费午餐部分的开支(当天只有250人用餐),即便按兑现1000人来算,总共也就撒了30万美元(约186万元人民币)。按照美国媒体的计算方式,这不过是美国以前一艘常规动力航母从起航到加速过程的燃油成本。但实际上午餐费用仅4万美元,捐给纽约救助会的善款为9万美元,再加上付给《纽约时报》的广告费17.5万美元。
如果把慈善成本折换成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来看,陈光标事件营销的水平完全能写入教科书——《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对他的报道姑且不论,单说国内微博、新闻网站、纸媒狂轰滥炸式的“免费广告”,就足以让“陈光标”这块招牌的价值再次猛增。
质疑消失之后,“坐收渔利”的往往还是陈光标
陈光标曾坦言,汶川地震让他体验到媒体的力量,尝到了甜头。他开始思考做慈善时怎样才能引起媒体的注意。
虽然避谈“营销”,但陈光标回顾他所做的慈善,在照例解释“高调是为了影响更多的人从事慈善事业”以后,又反复强调,扩大慈善的影响力要讲究“智慧”。
“《纽约时报》的广告登出来以后,那影响力可大了,大多数美国人和各大使领馆都知道了钓鱼岛是中国的。”“首批十万罐空气已经全部销售完,标哥准备再生产二十万罐前往上海、北京等地出售。”虽然他谨慎回避营销一说,却对自己的每一次创意津津乐道,他自称“标哥是中国最有智慧的人”。
自从2008年4月,陈光标以1.81亿元人民币的捐赠摘得“中国首善”头衔,其高调和独特的行善方式,逐渐为外界所知。在5.12地震中,陈光标又因“指挥60台机械、120人千里驰援,成为进入灾区的首支民间救援队”而名声大振。
如果时光回到4年前,不要说在全国,即便在江苏,陈光标也籍籍无名。回忆十多年的慈善之路,陈光标坦言,汶川地震让他第一次体验到媒体的力量,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思考慈善方式的问题,“怎样才能引起媒体的注意”。
汶川地震中,陈光标的救灾行动得到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一年,他获得了“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的称号,被时任总理温家宝称为“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此后,有关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报道越来越多。几乎每一次灾难,都可以看到陈光标冲锋陷阵,而他最喜欢的方式,除了微博中晒捐款数额,还有展示获得的荣誉证书,以及他在救灾现场的照片。
从致信比尔·盖茨表达“裸捐”意图,到支援盈江救灾并派发现金,还有收容张尚武,在毕节开演唱会扶贫,送“好人”空气等,陈光标的每一次慈善举措都会牵动公众的神经,引来铺天盖地的支持和质疑。
蹊跷的是,这些质疑并未击倒陈光标,甚至没有对他造成任何影响。质疑消失之后,“坐收渔利”的往往还是陈光标。
实际上,几乎陈光标每次作出的看似偶然的慈善举措,都是他精心策划和深思熟虑后的创意成果。陈光标直言,现在,和媒体打交道的方式他已经熟稔于心,一个月内可以制造好几起爆炸性新闻,但他不愿意那么做,“我要保持一个度,不要让媒体上都有陈光标”。
“营销大师”的策略
陈光标特别善于利用符号,比如堆积成山的钞票,被他砸烂的奔驰车,给儿子改名为陈环境和陈环保,以及以前在美国宣称的要收购《纽约时报》或者《华尔街日报》,还有他的头衔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写起的名片……他确实做到了削尖自己的信息,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迅速抵达人们的心智,包括被惊呆的美国小伙伴们。
“如果陈光标背后没有团队,那么他肯定是一个营销天才。”有网友如此评价陈光标的特立独行。现在,用“亚洲首善”已经无法完全定义陈光标,他营销方面的天分逐渐引起公众的注意。
有媒体总结了一下陈光标的营销路数,主要有以下几种:品牌营销——打造“中国首善”个人品牌;饥饿营销——打折卖楼;明星营销——聘袁隆平为“陈光标绿色食品产业高级顾问”;创意营销——卖“新鲜空气”、充军费捍卫钓鱼岛主权;借势营销——在《纽约时报》登爱国广告;情感营销——为微博粉丝被砸的车以旧换新等。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引起共鸣。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环境,换取更大的共鸣和震撼,这是历次“标哥”作秀成功吸引人们眼球的关键。
正如媒体评价陈光标所言:“他像蝙蝠侠一样,出现在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之后,而与之相随的,永远有‘作秀’两个字。陈光标活得像电影,只是谁都猜不到他的下一步”。时政热点+土豪式砸钱,这两个要素构成的种种“表演”,为“标哥”赢得了人气和关注度。虽然大众反感的声音不少,但主要集中在对其公益、慈善出发点的质疑上。但如果仅仅把这些作秀看成一个企业家的自我营销的话,那么,这位南京大学EMBA硕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的多次作秀完全可以入选成功营销案例。
陈光标曾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差不多60%是因为做慈善结交的生意。”这句话让人们恍然大悟,陈光标的真正目的何在。
如果这是一场营销比赛,那么他赢了。
【上海邦行广告——专注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品牌策划,方案执行,会务执行】